映辰(文)
圖:曾揚景先生接受「十里方圓合作社」團隊採訪
回鄉契機與農業轉型的開始
「大山背休閒農場」的農場主曾揚景先生因為不忍看到年邁父親勞累,從 102 年開始回到故鄉大山背幫忙務農。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他觀察到當地農業仍沿用傳統經營方式,屬於生產型的農場,銷售產品有 80%依賴盤商,時常面臨價格打壓,深感改變的必要性。因此,他於過去的十年裡積極進行轉型並拓展經營項目,將農場轉變為休閒農場,也將引入創新銷售模式開發加工品、推出入園採果活動,並結合在地露營等多元經營策略。
除了柑橘,「大山背休閒農場」也有兼作季節性蔬菜給家人親友分享,如果產量多時也會在大山背農民市集販售。位於新竹縣橫山鄉豐鄉村的市集,鄰近腳踏車友熱衷拜訪的樂善堂,原本是一塊閒置的空地,在鄉公所蓋了集會所之後,將屋頂空間規劃成假日小農自助市集。假日時總是準備可口的綠豆湯招待大眾的樂善堂,吸引車友一再來訪,因此也有了「百登大山背」一說。鄰近樂善堂的大山背農民市集也成為了登山客與車友的必經之處,可以吃到農家新鮮採摘、現場料理的山珍,還可以順道採購農產回家。
圖:大山背假日農民市集大山背休閒農場攤位
突破常規的農業轉型:「ST 有善田園」品牌與柑橘創新飲品
「大山背休閒農場」最有特色的莫過於創新的飲品們了!第一支產品「茂谷啤酒」的誕生,其實都是「聊出來的」。曾先生在參與生活節市集活動時認識了德國釀酒師傅與工廠代表,於是開啟了思想的碰撞,發想出柑橘啤酒的可能性,於是促成了合作橘農與啤酒廠的合作,共同推出了「茂谷啤酒」,沒想到這款啤酒不僅口感優越更勝德國啤酒,還成功入選水保局農村好物競賽,獲得嘉獎。曾先生也不止於此不斷推陳出新,開發茂谷汽水,並以鋁罐替代玻璃瓶,省下包裝成本,可以帶給消費者更實惠的選擇。此外,他還精心研發調配出了「洛神黑麥汁」,運用農場種植的有機洛神,成功創造出風味獨特的黑麥汁,進一步豐富了產品線。
圖:茂谷汽水與洛神黑麥汁
為什麼「茂谷汽水」上的品牌名稱不是使用「大山背休閒農場」,而是寫著「ST 有善田園」呢?原來 ST 的背後蘊含著曾先生的巧思,“S”、“T”結合了他的英文姓名 Scott Tseng 和太太的姓氏 Song,「因為老婆比較大,所以S要放前面!」曾先生笑著說。ST 的另一層意義是 "Surpries Tangerine" 希望茂谷汽水能帶給大家驚艷的風味。雖然起名原因沒有顧客宣傳,不過 ST 不僅是品牌精神的象徵,更蘊含著曾先生的個人的故事。
圖:大山背休閒農場的茂谷柑
大山背柑橘與雲霧茶
大山背地理位置獨特,是新竹、竹北平原過來第一座山,有阻礙風的作用,與竹東五指山形成環狀滯留帶,保留濕氣。大山背的果園均位於山的背面且面向東方,迎面充足陽光。這樣的環境對柑橘生長狀態非常理想,不僅能保水分也能維持水果的高品質,橘子中心不會因為乾旱缺水而讓柑橘「燥心(客語的乾心)」:撥開來都沒有水。
這也許解釋了「適地適種」的重要性,大山背的柑橘是從 40 年前開始大量種植,在此之前的經濟作物以茶為主。大山背「雲霧茶」是東方美人茶的前身,在日治時期被視為上等茶,甚至被送到日本供奉給天皇享用。
新竹有七大休閒農業區,各有不同特色:尖石以那羅香草產業而聞名、峨眉則是十二寮湖光山色、而大山背即是森林療癒與茶葉復興......目前,大山背休閒農業區希望漸進式復興雲霧茶,整理荒廢的茶園。大山背地區海拔約為 500 到 700公尺,充足日照讓茶葉中的兒茶素能維持一定水平,適合做綠茶、烏龍茶,且因為土地濕潤,茶葉含水量也高,所以也適合做有濃厚韻味的紅茶。
大山背的友善農業之路:循序漸進的轉型
曾先生在大山背休閒農業區致力推動農業轉型之外,也推動有機與與友善耕作,因為有機農產品除了對健康有意,同時也是實現產品差異化並進入高端市場的必要途徑。為了說服大山背農民逐步減少對化學藥劑的依賴,他以「慢慢改變、展現成果做給大家看」的理念,讓大家循序漸進的改變耕作方式,到現在已經完全不使用除草劑。
「大山背休閒農業區」面臨的挑戰和威脅
面對務農人口的老化與逐漸廢耕的土地,「大山背休閒農業區」陷入後繼無力的農業危機。然而,單純依賴農產品的銷售無法獲得穩定的收益,農業區需要進一步發展創新的營運模式,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農業,農業創生成為當務之急。見到這樣的困境,曾先生擔任大山背休閒農業區的副理事長,希望透過示範效果和引領青年農民探索新的可行發展道路,同時創立新竹縣青年農民聯誼會並擔任第一屆會長。
與此同時,沒有年輕新血投入也造成市場斷裂逐漸浮現:優質農產品難以連結到市場,好農產種不出來、市場買不到好東西,需求者和生產者之間空有市場卻無法連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建立像是十里方圓這樣的平台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串接社會各方,促使農產品能夠準確地達到市場,加強社會相互連結。
經營農場的永續,必須找到「人」得解決方法
儘管務農過程中充滿了各種挑戰,曾先生仍然用享受其中的態度,將經歷視作樂趣,並與我們分享了他的故事:如搬運車壓到石頭失去平衡翻車,甚至在割草時受傷被蛇咬「手腫得變浩克」、住院住了一週等等。聽到曾先生笑談這些經歷,著實能感受到他對農業生活的堅持與熱愛。
十年的農業經營歷程讓曾先生深切體會到農業領域最嚴峻的挑戰即是人才匱乏,對此,他提出了獨到的解決之道:超越傳統家族傳承的經營思維,轉向企業經營和專業管理的新觀念。透過引入專業化的經營團隊,打造農企社,樹立完善的領導體系和嚴謹的管理標準,使得農業能夠更貼近現代社會的需求。
在新竹獨特的丘陵地形中,農場需要積極尋找適切的機具和管理方式,如引入自動化機具和智能澆灌系統,以提升整體生產效率。透過這些努力,曾先生期許能培育出有志接手事業的新一代,讓農業生產、生態環境、與友善農產消費市場能永續共存。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