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鄭正君和他的那片「夢田」

吳鋒(文)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桃種李種春風。」(摘錄至歌曲《夢田》),今天鄭正君也要分享他和他的那片「夢田」的故事。出生於務農家庭的鄭正君,是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對於田間生態的熟識是自小日復一日的耳濡目染自然而然生長出的生活知覺。他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在田間割稻子,五年級便學會了插秧。成年後去台北上班,在上市公司當了廠長,後就讀於清華EMBA,直至雙親先後往生,於民國105年接過家裡的田地,脫離農務生活多年後重返那片養育過他的「夢田」。


剛開始接手農務時,鄭正君有些不知所措而茫然,不知從何而起沒有頭緒。第一年種植水稻的時候他就想著跟隔壁阿伯學習慣行農法,跟隨他的種植進度,於是某天阿伯告訴他稻田需要施肥了,他原計劃去農會買化學肥料回來施肥。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在埔里環保酵素共耕團的一個課程上接觸到了來至泰國的老師教導MNF(Microorganism Natural Farming,MNF)自然農法,其原理機制聽起來像極了他童年時代阿公、父母種植的做法,只是老師的課程更強調於微生物的使用。一切都是命中註定,這是自然農法找尋到了正君,他也擁抱了自然農法,回到家後他就放棄了購買化學肥料和慣行農法,決定學習自然農法。


最開始,正君學習的是MNF自然農法,即使用各種微生物菌製作液肥,聽時易但做時難,因為它有許多的配方,例如幫助植物葉子生長跟開花結果的配方就各不相同,結果必須跟隨講義一一對照,且配方上的名稱複雜如公菌、母菌等等,這對已到退休年齡的他來說在記憶力上是很大的挑戰,思維無法融會貫通。其後,他加入KKF社團(泰國米之神基金會)開始學習KKF (Khao Kwan Foundation,KKF)自然農法,此種方法主要用於水稻的種植。KKF自然農法也是使用微生物製作液肥,但是其做法相對簡單,主要是先培養微生物菌,再由微生物菌分解廚餘廢料如青菜果皮、雞蛋殼、豆渣等,借由分解、轉化、催化等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生成液態肥料。由於正君很快熟悉了KKF的機制原理,並熟練的運用,他便回過頭來重新檢視MNF自然農法,他意識到原來兩者的原理如此相似,只是多樣化且繁複的名詞造成的思維混淆,如迷霧被撥開顯山露水,他便也掌握了MNF自然農法。那刻,對正君而言,兩種自然農法的學習如水溶於水中一般,相融相交渾然一體。


茭白筍田(鄭正君拍攝)


回憶起在清華上課的日子,有次林福仁老師談到「生命的意義」,講到日本有學者做過聲音對於植物生長影響的研究,說到你對一杯水說好話或壞話,那麼水的口感是會有差別的,對於植物的生長狀況而言同樣如此。於是他回家也將這種方法運用於自己的作物上,那麼給植物聽什麼聲音呢?流行歌曲似乎沒什麼營養,應該給植物聽一些有能量的聲音,想來想去,他回憶其小時候媽媽唱唸到的《大悲咒》,媽媽雖然目不識丁,但是卻能夠完整的記下全文,這給少年時代的正君不小的震撼與感動,所以他選擇了《大悲咒》作為給茭白筍田播放的搖籃曲,再加上身邊有太陽能念佛機,一切都是那麼契合,自有安排。現在,正君每天都要到田裡去瞧瞧,聽著悠揚的佛經,細心呵護農物等到了每年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茭白筍收成的季節,去採收勞動成果。而茭白筍的採收時機也是大有講究的,時間點的判斷尤為重要。太早採收則重量太輕而成熟度不夠也不甘甜;而太晚採收則茭白筍會生出黑色的斑點,影響賣相。現在他對於茭白筍採收的經驗累積則源於小時候媽媽手把手的教導。他回憶起小時候媽媽牽著他的手去採茭白筍的情景,依然是那麼真切近在眼前,媽媽教他如何去觸摸和感受茭白筍的生長,判斷是否成熟。所以,他現在在採收茭白筍的過程中,一邊聽著媽媽喜歡的佛經,回憶少年時代與母親一同勞作的點滴,記憶是那麼溫馨又如海岸線般綿長。他也常常與茭白筍對話,將它們視為自己的「女兒」,傾心培育,讓他們努力生長,等待到花樣年華,再將它們「出嫁」。生命也就在這代代相傳中綿延下去。


稻穗飽滿的水稻(鄭正君拍攝)


此後,正君也加入了BD農法社團,學習宇宙行星對植物生長的助益,應用了東亞天文農曆的精髓,重點在於對月球上升和下降運動的運用。因此,這季的水稻他也採用了此法,在月球上升時給予農田豐富的水源,使得稻子枝幹可以得到充分的生長,而月球下降時讓土壤能夠呼吸,使得水稻根部健壯。種植效果明顯,尤其對比鄰居所用的慣行農法所種植的稻子,正君的水稻更高,長得更快,這讓鄰居羨慕不已。對於種植的水稻品種,正君原先種植的是「台梗9號」現在則是「高雄147號香米」。這源於他在農委會的Facebook上看到一段影片介紹了「高雄147號香米」代表台灣出國比賽獲得冠軍,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因為過去常常聽聞的是日本的香米,而台灣的香米也能得到世界冠軍這讓他頗為感動。於是他打電話給高雄農改場詢問,對方告知這個品種的稻米種子是根據南部氣候培育的,不確定是否適合北部。不過抱著對評審專業的肯定以及對自然農法的自信心,他決定種植此米,很高興他的水稻豐收飽滿,將是一個豐收季。今年,他還種植了洛神花,源於他太太喜歡製作洛神花料理,如洛神花果乾、洛神花茶等。


此外,他談到了台灣的認證亂象讓他頗為費解。他常在農會的產品上看到了標有產銷履歷的產品卻賣的比有機認證的更貴。在他看來,產銷履歷的前身為吉園圃標章,而吉園圃標章的規範之一是合理用藥,因消費者不喜歡而有關部門則改為「產銷履歷」,並附有QR code,這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做法。所以,他認為產銷履歷的產品不能跟有機、友善的產品放在一起,容易造成消費者的混淆,因為許多消費者以為有QR Code貼紙的就是安全產品,這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他希望消費者可以仔細的辨別。


茭白筍田後期,免費開放親子採茭白筍(鄭正君拍攝)


最後,他回顧自己一路以來學習自然農法的歷程,源於機緣。但是在實踐中摸索且融合,尤其今年學到的東亞天文農曆,讓他更深刻的體會到何謂「天時地利」,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就如作物的生長一般自然而然,這一切讓他很是欣喜。此刻,我停下了筆,腦海又飄出那首歌「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畝田,用它來種什麼?種茭白筍種水稻種洛神花。」。

440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